|
& z& C& _) |3 sl李昌奎案:用“未來的正義 ”給民意畫餅?
& X- c- _. B# N; F4 @ s9 ^+ a2 b5 y& |$ p/ |
2 E. x6 O5 J5 t8 R7 [
+ _$ q! v/ T) k5 i: W
http://hsb.hsw.cn 2011年07月14日 01:40:08 進入論壇 ; Q6 l) `$ i& h0 u. W
# v/ h1 r+ Q" P( J8 j5 d
+ w2 Y' M0 U* C! r0 d華商彩信手機報,精彩資訊早知道!移動用戶發(fā)‘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2 C& f2 {& f. X5 @5 c: T
7 t5 l/ ~0 D6 C) T0 ~ ■單士兵
2 z& g; o' d% X9 E) [9 B& i( s9 w1 C7 Y9 P; H% F7 _3 {
李昌奎案激起的輿論風潮仍未消停,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也被推到風口浪尖上。云南高院副院長田成有日前對民意的回應擺出了兩個“亮點”,值得注意。一是“絕不能以一種公眾狂歡式的方法來判處一個人死刑,這是對法律的玷污”;二是“這個案子10年后肯定是一個標桿、一個典型”。(7月13日新華社)
$ ^, J* Q d( [
2 p& s+ E3 K) A 云南高院遭遇民意強烈炮轟,原因是李昌奎被云南省昭通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故意殺人罪、強奸罪判處死刑,但到了云南高院,卻被改判為“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一時間,民意洶洶,認為給李昌奎這樣 “罪大惡極”、“滅絕人性”的殺人者“免死牌”,有損于正義,是司法不公。
5 ^" H+ s3 I% |# R: [6 P4 J+ g/ h; o8 m$ t; \9 I
李昌奎該不該殺,不能由公眾決定,應是法律說了算。但大多數(shù)公眾的判斷是基于常識與情感倫理,李昌奎作案手段之嗜血冷酷,令無數(shù)人為之心悸。對這樣的人不判處死刑,法院自然要給出有公信力的說法。 ( q! I5 M l5 p
z# M0 o; w C4 E) u% e 遺憾的是,云南高院對民意的空洞回應:“絕不能以一種公眾狂歡式的方法來判處一個人死刑”聽上去更像是極端自負的精英意識下對民意的不屑。也許,“這個案子10年后肯定是一個標桿、一個典型”,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經(jīng)過長久等來的所謂正義,本身就包裹著太多的不正義。“10年后成為標桿典型”,這多么像是一個正義的空頭支票呀??峙潞芏嗳?,甚至包括有的受害人親友,都會想到當初“含淚勸告災民”的余秋雨后來發(fā)出的那聲吶喊——— “我等不到了”。當正義成為未來預期,法律又如何為現(xiàn)實負責? 9 k1 a: J; Y* q3 \5 ~7 M* e( t
; _: n9 }# T y w/ @$ g 現(xiàn)在,這起案件讓云南高院覺得有騎虎難下之感,這本身或許已經(jīng)說明,選擇這個極其惡劣的個案作為典型案例,來作為踐行“少殺”、“慎殺”,給予人性和人權的突破口,是不理性的。民意質疑云南高院,也絕不是在質疑他們減少死刑判決的理念,甚至也并沒有過多懷疑其中包裹著權錢交易之類的腐敗,而是因為從這起案件中無法感覺到起碼的正義,而相關司法權力又無法拿出充分正當?shù)慕忉專^度沉浸于權力與精英的自負情結中。 & y/ L, ~/ P& l
8 Q7 n; U* w5 A: C: Y# P% U 法律只有做到對當前問題的充分負責,才能更加有效地成為社會各種利益矛盾的調節(jié)器。這些年,中國立法能夠不斷進步,很大程度也取決于民意推動。當前民意在法治問題上的智慧與理性,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要超過權力干預司法的改進程度。那種動輒就以“輿論捆綁司法”的思維來看待民意,很多時候恰恰是不理性的。成熟的法治絕不應該對民意進行排斥與抵制,也不應該對民意進行敷衍與忽悠,更不應該給民意畫一根“10年后的標桿”來滿足公眾當下的正義饑渴。 - j! D: S/ i* i
2 N$ S+ i E# d; g4 f& \( F+ S 1 b! }2 d* I% D X$ o. S# [
(本文來源:華商報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華商網(wǎng) http://www.hsw.cn) + Q" B0 y. r% I2 @8 f* s, W: U
來源: . E' _$ g" _* H# A$ P3 ?)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