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剪紙藝人路曉春的作品《梅隴鎮(zhèn)》。
# v/ f1 w$ }# n, ]) m. r: V& ]& r. p. p/ b$ |* z
記者 尚洪濤 攝
7 u0 u; M i/ X' ^& y3 c! N 西安剪紙和河北蔚縣剪紙一樣,是中國僅有的兩種擁有著斑斕色彩的剪紙。蔚縣點彩剪紙不但沖出了兩億多元的年產(chǎn)值,近日還收了一批來自大洋彼岸的洋徒弟。西安剪紙怎樣才能為地方GDP作貢獻呢?專家這樣建議,西安剪紙應效仿戶縣農(nóng)民畫大膽地去闖市場。& E' i( o3 g8 O& I! ], t4 Y0 \
E; f) ^1 [3 b; Q$ z6 v2 x) Y 傳承遇難題 h2 A/ I& R& m4 {" H6 _, ^
4 I. i" n# ~. B0 E) ?* I8 h. @8 M% g 學徒年齡比師傅還大
1 D" o" Q- q2 y( |1 y4 x% Z/ K+ V9 v3 s* d, K5 x$ E
剪紙的確有種懾人心魂的魔力,藝人們用最廉價的工具和材料,展露著他們非凡的才智和創(chuàng)作天賦。一旦入迷,小小剪紙中那飽滿的構圖,細膩精致的造型,滿紙絢麗的色彩,令他們將生存的苦難全都拋之腦后??墒牵谶@些會擺弄剪刀的剪花娘子和關中漢子中,子女中也沒人愿意繼承他們的手藝,也很少有人能收到徒弟。假如西安剪紙斷了香火,那么在不久的未來,一批批古雅而絢麗的剪紙圖樣也許會永遠地被收進歷史的故紙堆中,再也無法鮮活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窗戶、炕頭和門框上了。# S2 k- o; i! K" p3 w* p
8 R* C1 O& W' r! \) p z# @
如今,西安剪紙的傳承是困擾民間藝人和專家的大問題。“保護得再好,沒多少年輕人學,再過幾十年還得失傳?!笔蟹沁z產(chǎn)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說。畢竟,這門技藝難度較高,也完全不能獲得經(jīng)濟效益,無法養(yǎng)家糊口,因此年輕人中很少有人愿意嘗試。周至剪紙藝人路曉春最得意的一個弟子,年齡竟比她本人還大。此外,活躍在西安地區(qū)的剪紙藝人,大多都是地道的農(nóng)婦,平日繁重的家務、地里的農(nóng)活,使她們?nèi)鄙侔残膭?chuàng)作的時間和環(huán)境。4 z0 M( W# S& B# g& {0 T
. @' K# O1 b1 i! A F, n: }+ b 這樣闖市場" n) o9 n1 L; B' A5 @
$ @- h% K" }% u& L7 e+ s 要有懂行的人引導1 P% Q5 l0 ]$ b1 O" ~9 G
' o9 U9 [, r1 w! h 同是點彩剪紙,在國內(nèi)外的市場上,蔚縣剪紙幾乎占據(jù)了半壁江山。甚至在剪紙人才輩出的陜西,在眾多旅游景點和民俗工藝品店隨意轉轉,也會發(fā)現(xiàn)許多商家柜臺上的剪紙來自蔚縣。% Z2 U& B5 r) X4 f
& g8 P6 F' m) q. L* I 據(jù)介紹,蔚縣當?shù)氐募艏垖I(yè)戶達1100戶,從業(yè)人員達3萬多人,每年生產(chǎn)剪紙500多萬套,產(chǎn)品暢銷美國、東南亞等上百個國家和地區(qū),年產(chǎn)值達2億多元,占全縣GDP的4%。令人遺憾的是,傳統(tǒng)西安點彩剪紙的市場占有率為零。也許,未來具備了沖擊市場的能力,才是西安剪紙傳承發(fā)展下去的最大動力。
& h5 ?0 [# t9 \3 H9 x0 @0 B. K0 r2 `0 V. Y( M% i8 _$ I
就此,民俗專家、中國剪紙保護工作辦公室主任陳三橋建議:“如果未來真能將周至戶縣、藍田等地的剪紙藝術作為商品開發(fā)出來,那一定是很好的項目??煞抡諔艨h農(nóng)民畫的成功模式,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未來西安剪紙也許能跟蔚縣剪紙并駕齊驅。目前,西安剪紙如今不能實現(xiàn)商品化的原因,是沒有懂行的人去引導?!?br />
" _8 ~2 j: C) y$ I2 b7 C! a+ D
0 V; A# w, G$ `( M1 i 專家有話說$ ^( D7 P) Z z" X5 U6 S
7 O+ G7 q5 V7 C/ e
西安剪紙應進課堂
$ q$ F3 d7 n3 @2 N
1 B0 |, h; Q5 H* v 為加強對下一代的教育及培養(yǎng),近日,蔚縣政府將剪紙列入全縣中小學課程,并編寫了剪紙教材課本,蔚縣特有的點彩剪紙藝術將正式走進課堂,在蔚縣孩子們的手中繼續(xù)傳承。. ~; v- M, N- t: w5 o2 n, t, M( F
# n7 X; S2 [/ s 就此,陜西省民協(xié)名譽主席傅功振昨日表示,在陜北延安部分地區(qū),剪紙技藝已經(jīng)被列為小學手工課之一,但西安地區(qū)的學校卻很少開設這方面的課程。傅功振認為,讓孩子們從課本上了解、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知識,這不僅僅是對地域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中華民族共享的文化財富的傳承。從長遠來看,這對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肯定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記者職茵 實習生孫曉京9 F% a0 l7 @3 p f
, p; z" z7 T0 L" d0 D& i8 G) v
作者:尚洪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