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3 c& }! `' r" ]+ b6 w- W( ^4 A公私分明”不可如此這般& x$ b" q1 P- V; ~3 q6 w: ^# k( }
+ D0 l1 L, o& k5 L# F z; k! c
如果說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是干部的崇高境界,那么公私分明就是干部的基本職業(yè)操守,其最低要求就是公事公辦,私事私辦,不可以權(quán)謀私,更不可因私害公。
' `4 P9 M- g: e' \: _7 }% ^% [& m* g0 [6 D3 y; X0 P- x
但在現(xiàn)實當中,少數(shù)干部對公私分明的理解卻讓人不敢茍同,且看他們對待公私兩件事的不同態(tài)度:只要是公家的事情,就擺出一副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樣子,不管輕重緩急,能拖就拖,能推就推;只要是自己的事情,就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立馬去辦,而且不管多難都要想法設(shè)法辦成,生怕自己吃半點虧。0 Q8 N3 m: W, q) o7 H
/ C# S+ {- e' H* h6 |, W 指出這一現(xiàn)象,并不是說干部的私事當辦的不應去辦,而是因為這對待公私兩件事的態(tài)度反差之大實在讓人費解。按理說,身份和職責決定了干部對待私事應該多一點矜持和克制,對待公事則應更加積極和進取,但是一些干部“私而忘公”、“私大于公”的思想和行為,卻和這個傳統(tǒng)意義上,也是積極意義上的“公私分明”背道而馳。
. n- r) `; F; p5 O/ H+ `
' ?/ `% E& U( \5 v9 Y 其實,仔細想一想,干部的“公”和“私”有時并不需要如此分明。比如,可以“公事私辦”。要意識到,干部所承擔的公事也就是千家萬戶的私事,既然對自己的私事上心,對別人的私事也應上心,而不是無動于衷、麻木不仁。君不見,一些基層一線的干部將困難群眾當成家人,將群眾困難當成家事,這不恰好是“公事私辦”的體現(xiàn)嗎?! `! P; N6 p9 y* |/ V T' }
: @; M) |2 C$ W" V6 `0 X1 S 與“公事私辦”相對應,有時也不妨來點“私事公辦”。所謂“公辦”就是講規(guī)則、講程序。干部的私事,哪怕是合理的要求,也要按照有關(guān)規(guī)定去辦,不可拉關(guān)系、走后門、搞特權(quán)。而對那些最好不辦甚至明顯不能去辦的,不管是干部個人的,還是受人請托的,都要擺出“公事公辦”的態(tài)度,不開半點口子,不講一絲情面。
; w2 u+ z' {) K' J
* f d) G b9 t- j% o* N& T 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干部不是圣人,可能也有私心,但若能用辦私事的態(tài)度去辦公事,用辦公事的原則來辦私事,又何嘗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造福一方百姓。% U" ~7 {! {- c9 l8 O
9 Z& t9 E, {/ o, u3 ]" v3 A. {; T$ \4 t5 B5 d' X( F
( `: K7 @: |; q4 P
! X+ U( j9 w% l( }
! T d) i3 c) F
: x" n" D( E- }; q3 T
8 a& q2 r: n( r, g- P% j" i% C7 h
+ y7 V2 N: ^; p! H& v, p3 [! I
; H% }7 p8 [* G9 b) \) t" J
" M- X6 `+ ]8 Y. f+ x4 E9 }: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