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別亦難如泣如訴,嗩吶聲聲,村里又一位老人仙逝了。8 R) t7 \0 K4 n7 t* f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蠶絲蠟炬淚都有盡頭,然而人的淚思卻成了此恨綿綿無絕期。
: G8 f& R7 K6 e: o歲月荏苒,村里抗戰(zhàn)老兵、民國偉人,共和國締造者都已經(jīng)仙逝。歲月流轉(zhuǎn),滄海桑田, 齒發(fā)蹉跎逾五十,關(guān)河迢遞過三千,往事渺茫都似夢,舊游流落半歸泉,我輩歸來亦不是當(dāng)初的少年。 @: R- Z$ h- }5 H9 c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村里景象萬千,然而不變的依然是古老的喪葬習(xí)俗。陰陽水朱砂筆擺在桌案,五色糧五色線擺在中間,金玉童著素袍站在兩邊,九蓮燈十竿紙掛在門闌。如今見不得桃木柳樹,一旦動用桃木弓柳木劍就是禳災(zāi),動用桃木枝柳木條就是發(fā)喪,所以古訓(xùn)就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之說。
/ }* ?: ]" [# A/ n9 @+ @出殯前夜依例接靈,就是去已故先人墓前接迎先人魂靈回家安置的一種儀式。暮靄低垂,蠟炬沉沉,哀樂啁哳,接靈隊伍最前面是一位長者,手持一盞玻璃燈罩的引路燈,依次是九蓮燈,招魂香,樂隊,男孝子。暮色里,曠野中,清冷的燭光映射著縞素長孝的隊伍,撕心裂肺的嗩吶聲驚噪了夜宿的老鴉,于是杜鵑啼血般嘶啞長嘯。在老墳接靈儀式舉行后返回途中,每逢歧路口必化紙錢,央求過往神靈護佑,距離主家最近的十字路口,女孝子早早就在恭迎,兩支隊伍匯合,祭拜,將剩余的紙錢在此一并化畢。然后開始在靈堂前獻飯,男女孝子依長幼跪拜,祭牲,黍飯,瓜果依次從每人手中相傳,最后放置供桌,寓意生生不息。同時敬告先人,又有一位子嗣前來報到了。- d$ C$ r+ `% u% s
期間又認識了不少原本不認識的族人,才知道天南海北都有同宗的足跡,遠近左右都延續(xù)著同祖的血脈。同門相見不相識,恭問客從何處來。古老的習(xí)俗,都是亙古不斷的香火,綿綿相傳的衣缽。 生涯共寄滄江上,鄉(xiāng)國俱拋白日邊,柿園店頭秋盡日,此處逢君是偶然。- \+ R/ c3 }- w7 D. T
銅器又稱金器,響器,鼓為百音之王,是故每逢喪事,都要鳴金三點,擂鼓三通,以宣告天地。村里老喪又稱喜喪,在這里生無可悔,死無可懼,人們樸素的哲理就是兩者只是存在形式的轉(zhuǎn)化,時間和地點的變幻。未死會應(yīng)相見在,又知何地復(fù)何年。
@2 _/ q0 H+ q; r- _3 B1 Q4 j x5 d# V$ ^
6 Y4 L) S/ \) f9 _8 R/ w
3 ~7 a' Y5 l; V/ m4 a/ j2 w$ X
' U3 P3 I- z S1 l( d- R8 ^
! t$ ?2 I2 D% u) @& h; e.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