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聞主編 于 2011-2-26 16:51 編輯
+ z1 v% H7 J4 X) T
4 H0 V- w8 a& |. @1873-1890年的黃龍旗 中國正式確立的第一面國旗是在大清國晚期出現的。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原來閉關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清政府官僚,當時的總理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征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后選定,最后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并于1888年(光緒14年)《北洋海軍章程》頒布與確認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俗稱“黃龍旗”)。
7 _& \& s# [$ X/ j$ M6 T1890-1912年的中國國旗 三角黃龍旗由于軍艦必須懸有政府的旗號以供辨識。清廷于1862年(同治元年)以"三角黃龍旗" 做為官船的旗號(注:有說黃龍旗的設計概念來自于滿清八旗中正黃旗的旗幟)。到了1881年(光緒七年)9月,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后,由于三角形的旗與西方各國軍艦上的國旗皆不相同,為和國際接軌,李鴻章經清廷批準制定了北洋水師軍旗的質地、章色,并將黃龍旗改為長方型。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1丈5尺6寸,寬1丈6寸5分;二號橫長1丈3尺9寸,寬9尺5寸;三號橫長1丈1尺5寸,寬7尺6寸;四號橫長9尺6寸,寬6尺三寸。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黃色及龍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以黃龍旗做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而據五行學說,認為中央屬土,黃色。以黃色代表中國。 1911.10 十八星旗 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的會旗。1907年8月間,焦達峰、劉公、孫武等一批在日本的同盟會會員,籌組湖北共進會,任務是謀劃準備在長江中游的反清武裝起義,議定以十八星旗為會旗。1911年9月,在同盟會推動下策劃武昌起義。兩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組成領導起義的總指揮部。定十八星旗為旗幟。武昌起義在1911年10月10日晚7時左右爆發(fā)。起義軍成功占領武昌全城。10月1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十八星旗為其旗幟。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以五色共和旗(或稱五色旗)為國旗。以十八星旗為陸軍旗,海軍旗則是一種以十八星旗為基調的旗幟。
* V- q. @1 ]" c9 b% Z 十八星旗全稱鐵血十八星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紅底與黑九角象征“血”與“鐵”,即革命須抱鐵血主義;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漢族的十八個行省;星呈金黃色,表示與滿清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 ! E# n; c n2 y2 S* V& _4 z
1912.-1915.10.22 中華民國五色國旗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雖倡導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但五色旗原為清朝海軍一二品的官旗,革命黨革命時期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認同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則被訂為海軍旗。1912年1月10日,臨時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稱五色旗)作為國旗,含五族共和之義。同時通過的還有十八星旗為陸軍旗。1913年(民國二年),青天白日滿地紅被訂為海軍旗。除了上述三種使用上較普遍的旗幟外,其他地區(qū)亦使用其他的旗幟。此時五色旗亦被用作海軍艦艏旗。五色旗由于產生于革命時期,對當時民眾影響很大,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為這樣,它又被當時各軍閥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為籠絡人心的工具。
1 N8 r1 j9 {8 [/ N0 ]3 A; W 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征中國漢、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 (注:有說五色旗是根據清朝的五色官旗改變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學說代表五方的顏色。) 1915.10.22-1916.3.22的中.華.帝.國.國.旗 帝國旗 漢人互橫東西南北,滿蒙藏回伴左右 1931.9.18-1932.3.9 滿洲國旗子 & B3 q. _6 r! ?( a0 B
# k7 o, |5 s0 `3 u$ W
1939-1940年的偽民國政府旗 袁世凱洪憲帝制的國旗;據說曾有提議在五色旗上加紅日一輪,以表示“五族共戴一君”的含義。 1928.10.8-1949.10.1 中華民國國旗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亦是創(chuàng)立同盟會后的第二年的冬天,孫中山在會議中提議將青天白日旗定為中華民國國旗;但黃興認為,青天白日旗與日本國旗類似,且色彩過于單調。于是孫中山有了加入紅色的構想。當時同盟會南洋分會副會長張永福之妻陳淑字(一說淑宗)依此構想縫制了四種國旗,分別為下列的草案一至草案四。其中草案三的旗幟于同盟會廣東歷次起義中普遍采用,故1925年(民國十四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改編所屬各軍為國民革命軍時,特選該旗為軍旗。
! F7 A* r2 D/ `* R7 M 采用藍、白、紅三色。
7 j n* ? ?/ s- d% }+ P “青天”象征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藍色代表自由,同時也代表民族主義。 + a4 w. Q. T# S) D2 e
“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無私,指示人們要有光明潔白、毫無污點的純正心地與思想;白色代表平等,同時也代表民權主義。 6 _, J# H" l3 C! s2 L& N
“紅地”象征革命黨的熱血,指示人們要有犧牲奉獻、勇敢奮斗的精神;紅色象征博愛,同時也代表民生主義。 1932.9.3-1934.10.15的中華蘇維埃旗! 國共內戰(zhàn)期間,中國共產黨占領的地區(qū)以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旗代國旗,后改以中共紅軍新軍旗作國旗用。 4 ^$ a ^* G& q
1949.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國內各大報刊刊登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征集國旗圖案的啟事。一個月后,籌備委員會共征集到來自全國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區(qū)寄來的應征圖案 3012 幅。后于9月開議時,審核通過的共有38幅,最后敲定8幅國旗樣式作為備選國旗。當時最受歡迎的是草案一的設計。該設計以紅底配上黃星,以及一條代表黃河的黃條而成。紅底與黃星為征求新國旗設計稿的必備基本要素,黃星代表共產黨或中國人民。但部分人士認為,中國并非只有黃河一條大河而已,于是衍生出另外兩個草案,草案二是二黃條代表黃河,長江,草案三則是三黃條代表黃河,長江,珠江。但張治中向毛澤東表示,黃條分割紅地,如同國家被分裂,應另選作品。接下來選中了五星紅旗。
0 d- I$ V: R; l5 T. T 紅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黃色,有象征中國人為黃種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代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即士、農、工、商,“四民”,但依共產意識型態(tài),順序被改為工、農、士、商,再以現代詞匯稱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及民族資產階級)。四顆小星環(huán)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和人民對黨的擁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