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d0 J/ ]1 j7 _隨緣是一種解脫、無著與智慧的表現(xiàn)。領(lǐng)眾中最需要的,正是這種能善觀因緣而隨機誘導(dǎo)的智慧。 0 K; f1 `9 ]% P g/ W0 M ; L1 O6 R v% r1 c7 S
它看起來不著痕跡,也沒有任何勉強;胸有成竹,可是卻不死執(zhí)既定的計劃;有所努力與堅持,可是又絲毫沒有患得患失的不安!1 l/ s' w* d& f' N- l: M- g- S4 @, C
; k; w/ B6 u( u: U8 g2 X事成了,只是淡淡的欣慰,而沒有過激的興奮與成事后的傲慢;事不成,也只有坦然的接受,而沒有難堪的懊惱追悔??傊?,在謀事之時,雖然盡力而行,卻能隨順因緣而不勉強;在事情過后,會檢討得失,又不會為成敗而喜、憂。這些多少是隨緣的相貌。 4 Z2 u+ ?! @2 q2 {) _6 {2 `, E, A% {4 k8 N' X5 \+ Y! m
只是隨緣常常被人誤解為隨便、不努力或麻木不仁。在這些人的觀念里,所謂的“隨緣”不過是無能、逃避或懈怠的藉口罷了,豈是真正隨緣的智慧? $ o( ]7 H( Z0 H* O z& M# \. b2 t: [. V$ s. I3 ?% X% B j9 U
所謂隨緣,是積極地運用智慧與經(jīng)驗,以檢別因緣、選擇主法。雖然不執(zhí)著一定的模式,但卻盡量在可控制的范圍內(nèi),安排一組最理想的因緣組合,甚至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奮斗。雖然沒有成敗、得失的執(zhí)著,但在事情完全定案之前,仍然會努力地溝通與修正,直到無著力點為止。而不是毫無努力,將就從事,使整個事情的安排、發(fā)展與完成,顯得粗制濫造、缺乏用心,隨隨便便地任由因緣發(fā)展。 9 A( I: K8 r4 a* a$ S7 C4 B6 x, a8 ]- X3 L4 C$ q
隨緣是一種積極的面對,雖然不強求,但那是在運用智慧與經(jīng)驗的分析判斷之后,了知一切人、事、物、境內(nèi)在因緣的不可抗逆性(人機、時機、處機、法機等等,一時無力扭轉(zhuǎn)),從而避免了無謂的抗衡與勉強。他既已了解事件內(nèi)在的因緣性,當(dāng)然也就不再做不必要的扭轉(zhuǎn),這是放下,而不是無能或懈怠。由于已經(jīng)大略明白了事件有因緣組合,同時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對于事情可能的發(fā)展結(jié)果,多少也能事先了然于心。于是對于成敗、得失也就不再執(zhí)著,這是坦然的面對,而不是逃避或麻木不仁。 2 b0 D% ?; _8 j# U. ?' u ]/ b, Y t$ T0 h5 J5 X9 n
, j* |$ H0 @/ I4 k( q
理想是如此,可是在實際的領(lǐng)眾過程中,隨緣的心態(tài)與做法到底要如何拿捏,確實非常不容易!除了足夠的經(jīng)驗累積與冷靜的觀察分析以為事用外,實修的道德感召,以及無我奉獻(xiàn)的菩提心默化,更是不可或缺的輔助條件。 $ k7 g& O7 i) M0 T / i8 ?( P) T _/ Z9 n7 g. ?: o2 A8 k1 O; ]7 d
昔日有人問一位隱士, “什么是緣分?” 隱士想了一會說:“緣是命,命是緣?!?此人聽的糊裹糊涂,不明其中的意思,然后就去問一位高僧。高僧說: “緣是前生的修煉?!?這個人不明自己的前生如何,就去問佛祖,佛祖不語,用手指指天邊的云。 - w- v+ F* W) i# z. _# ?' z